传唱红色经典歌曲,传承信仰信念力量——品味红色经典歌曲中的党史

[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 作者:
2021-08-13 18:07:43 | 分享到: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歌曲乃是人情之所感、情之所动、情之所钟、情之所悦、情之所叹、情之所怨、情之所发而形成的情感流露和表现的艺术形式。红色经典歌曲是歌曲中的主旋律和正能量,倾听聆听红色经典歌曲,总能让人生出一股自信与豪迈气概,催人奋进。伟大党史与伟大的新中国史催生出了大量红色经典歌曲,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共产党人可歌可泣的光辉业迹及其领导人民书写的辉煌成就,为音乐家们提供了丰富的歌曲创作的物质素材和精神滋养,催生了他们强烈的创作渴求,一批批音乐工作者把中国共产党的理念、人民群众的呼声、战士们的英雄气概……谱写成一首首感人肺腑、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赞歌。红色经典歌曲歌唱的是祖国,歌唱的是人民,歌唱的是中华民族,歌唱的是共产党领导的伟大事业。这些歌曲背后的党史故事,也足以串成一曲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恢弘长歌。
 
  一、各个党史时期的红色经典歌曲
 
  这里以党史为纵,以红色经典歌曲为横,以党史故事为主线,以革命歌曲为载体,以歌颂党和祖国为原点,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歌曲按时间和内容进行分类,重点分析每个时期的最为著名经典歌曲,讴歌党和祖国的伟大,品味和讲述歌曲背后的党史。融旋律之美、党史之魂,用优秀的作品激励人民群众从历史回溯中探寻初心密码、牢记忠诚使命、凝聚奋进力量。
 
  (一)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经典歌曲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直致力于领导革命斗争,先后历经28年的新民主义革命。这期间,产生了以《八月桂花遍地开》《长征组歌》《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东方红》《延安颂》《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等为代表的大量经典歌曲。主要有:东方红、十送红军、映山红、八月桂花遍地开、长征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八路军军歌、新四军军歌、游击队歌、红色娘子军连歌、解放军军歌、延安颂、大刀进行曲、南泥湾、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革命理想高于天、绣红旗、英雄赞歌、红梅赞、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共青团团歌等红色经典歌曲。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年代的红色经典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党致力于领导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这期间,产生了以《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唱祖国》《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社会主义好》《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学习雷锋好榜样》等为代表歌颂党、歌颂毛主席、歌唱祖国的大量经典歌曲。主要有:唱支山歌给党听、社会主义好、党啊亲爱的妈妈、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我爱北京天安门、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我的祖国、我为祖国献石油、咱们工人有力量、学习雷锋好榜样、今天是你的生日、大中国、五星红旗、歌唱祖国、我和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祖国慈祥的母亲、我爱祖国的蓝天、翻身农奴把歌唱、绣金匾、打靶归来等红色经典歌曲。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红色经典歌曲
 
  从1978年底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这是一个生机盎然、充满活力、奋发有为的大发展年代,党领导人民致力于改革开放,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巨大成就,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实现了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以《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天路》为代表的颂歌时代、歌唱祖国和美丽家乡、歌颂人民军队的红色经典歌曲应运而生。主要有: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在希望的田野上、爱我中华、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难忘今宵、同一首歌、长江之歌、人说山西风光好、浏阳河、谁不说俺家乡好、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我爱你塞北的雪、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大海啊故乡、青藏高原、天路、乌苏里船歌、我们走在大路上、让我们荡起双桨、说句心里话、少年壮志不言愁、亚洲雄风、为了谁、好日子、当兵的人、小白杨、怀念战友、驼铃、边疆的泉山清又纯。
 
  这些红色经典歌曲不仅歌词优美、意境深远,更重要的是乐曲旋律昂扬向上,或高亢激昂令人热血沸腾,或热情欢快催人奋进,或低沉如磐使人奋起抗争。神州大地繁花似锦,祖国长空乐曲如潮。以歌传情,歌达意,祝福我们的祖国,祝福我们的明天。
 
  二、品味红色经典歌曲中的党史
 
  歌曲最能记录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红色经典歌曲反映了中华民族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懈努力、不懈斗争、不惜流血牺牲,奋力拼搏,一直向上的伟大精神。歌曲的思想感情、音乐风格、歌词内容表现的恰恰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状态、文化习俗和社会状态,是与人民的情感同频共振的,所以深受大家喜欢,并被一代一代地传唱下去。可以说,红色经典音乐是融入中华民族血液里的音乐,她伴随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从革命战争年代走向了光辉的21世纪。
 
  每首歌都像历史的一面旗帜——引领当时的人,触摸后来的人。
 
  (一)品味红色经典歌曲中的革命史
 
  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是对大别山地区苏维埃革命斗争史实的记录和描写。这是一首庆祝苏维埃成立的歌,原名就叫《庆祝成立工农民主政府》。1929年8月,鄂豫皖苏区建立的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光山县苏维埃政府在柴山保大朱家(今属新县陈店乡)宣告成立,参加大会代表120多人,大会选举陈炳煌为县工农民主政府主席。《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在这次庆祝会上唱起来的。光山苏维埃政权建立的时间正是桂花盛开季节。由于曲调优美、歌词生动,这首歌很快就在豫东南革命根据地传开了。1932年,红四方面军西征,将这首歌曲传唱到川陕苏区。后来,伴随着红军的足迹传遍了大江南北。
 
  大型组歌《长征组歌》歌唱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长征是宣传队、宣言书、播种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化危为机、于危机中开新局的转折点。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曾参加长征的肖华,回顾他在长征中的真实经历,历时半年,完成了1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史诗。随后,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轲、遇秋选择其中的10首谱成了组歌,分别描绘了10个环环相扣的战斗生活场面,并巧妙地把各地区的民间曲调融入其中,最终汇成了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整个组歌共分为《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芒》《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10个部分。这部组曲以深刻凝炼的语言,优美动人的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热情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不屈不挠、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歌颂了红军指战员艰苦卓绝、英勇奋战的英雄气概。颂扬了中国革命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伟大的长征再一次振奋了民族精神、激励了革命斗志。
 
  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创作于1935年。这是一首极富创造性的歌曲,作曲家聂耳以巨大的激情投入此歌的创作,成功地把田汉散文诗般的歌词,按照音乐的规律,处理得异常生动、有力和口语化。在旋律创作上,他既吸收了国际上革命歌曲的优秀成果和西欧进行曲的风格特点,又使之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从而使此歌能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发挥其战斗作用。
 
  歌曲以奔放的革命热情,激昂的旋律唱出了时代的声音,其影响远远超过影片本身。1935年,随着《风云儿女》在各个影院的播映,《义勇军进行曲》立即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流行极广的抗战歌曲。抗战期间,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定期安排播放该曲。美国、英国、法国、印度及南洋各国的广播电台也经常播放该曲。在苏联、法国、捷克等地,《义勇军进行曲》被灌录成唱片并翻译成不同语言,歌名则大多翻译为《起来》。
 
  《义勇军进行曲》饱含着全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者的强烈愤恨和反抗精神,因而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自从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歌曲《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1939年作于延安。全曲由《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等九个乐章组成。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救国战争为题材,音乐气势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歌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气魄,音乐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成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唱出了母亲河的奔腾咆哮,也成为了全民族抗日的精神武器。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党领导全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歌曲《延安颂》创作于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是由莫耶作词,郑律成作曲并演唱的歌曲,它曲调气势恢弘,委婉流畅,它将抒情性与战斗性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这里战斗和生活了13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领导中心、解放战争的总后方、万众瞩目的革命圣地——西北革命根据地。这里实行了一系列的民主政策,人民真正翻身做了主人,一片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在抗战时期吸引了大批民主进步人士、青年学生奔赴延安。歌曲《延安颂》倾注了曲作者对革命圣地的无比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全曲以激昂的旋律表达了千万革命人民向往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圣地延安的强烈愿望和真情实感,反映出一种时代精神——延安精神。
 
  歌曲《东方红》是1943年根据陕北民歌《骑白马》的曲调改编而来。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北后,建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使陕北成为革命的中心根据地。1937年9月6日,根据国共两党关于国共合作的协议,中国共产党将陕甘苏区改名为陕甘宁边区,并成立了边区政府,辖23个县,人口约150万。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在地,是敌后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正确、英明领导下,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东有日军进攻,南、西、北三面有国民党军包围封锁,内有土匪特务大肆破坏的形势下,认真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建立“三三制”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精兵简政和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和经济、文化建设,使陕甘宁边区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模范抗日根据地。
 
  陕甘宁边区是革命战争的坚强堡垒。全民族抗战时期,边区担负着抗战,保卫中共中央和总后方的任务。陕甘宁边区先后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等几十所干部学校,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最终夺取全国政权培养了大批干部。
 
  陕甘宁边区是发扬民主的模范。陕甘宁边区是全国第一个彻底推行民主的区域。1937年2月,陕甘宁根据地政权由工农苏维埃制度改为抗日民主制度。1941年,边区进行第二次普选,并在议会和政府机关中实行了“三三制”。这些民主策略对推动全国民主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陕甘宁边区是经济建设的模范。抗战初期,边区在实行争取外援政策的同时,在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实行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使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陇东地区成为党中央、陕甘宁边区困难时期物资的主要供给地。
 
  1943年冬天,陕西佳县农棉歌手李有源深感党中央、毛主席给陕北人民带来的幸福生活和陕甘宁边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就根据陕北民歌《骑白马》的曲调编写成了一首歌词长达十余段的新民歌《移民歌》。这首歌用比兴的手法表达了在毛泽东主席、党中央的领导下,广大贫苦农民翻身做主人,过上幸福生活的喜悦心情。歌曲由李有源的侄子、农民歌手李增正多次在民间和群众集会上演唱,得到了陕甘宁边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随后,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又将《移民歌》重新进行了加工与整理,将其修改成为三段歌词,并改名为《东方红》。1944年,这首歌曲在《解放日报》上正式发表,由此开始,这首影响整个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红色歌曲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为红色经典歌曲中的典型代表。歌曲以朴实的语言,唱出了人民群众对毛泽东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深情。
 
  歌曲《团结就是力量》于1943年诞生在晋察冀边区平山县黄泥区的一个小山村,由牧虹作词、卢肃作曲。原本是独幕小歌剧《团结就是力量》中的一首幕终曲。1942年,响应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倡文艺工作者要更进一步地深入生活、反映生活的号召,牧虹和卢肃所在的西北战地服务团组织小分队深入到河北平山和山西繁峙的广大农村参加斗争。抵达平山后,服务队深深扎根于广大群众之中,迅速投入到当地减租减息斗争和保卫麦收的工作中。当时,正值抗战进入最艰苦的相持阶段,社会上产生了一股消极抗战的逆流。牧虹和卢肃意识到全社会各种力量共同抗日的必要性,只有团结起来形成钢铁般的力量才能无坚不摧。于是就执笔创作了这部小型歌剧《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曲一经演唱,就产生了强大的号召力,很快传遍抗日前线,传到全国其他地区,一时间成了民众的战斗口号和行动准则,一些有志青年受到感染加入抗战队伍,投身到反抗日军侵略的斗争中。歌词朗朗上口,节奏铿锵有力,体现了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八路军和老百姓团结一致,奋勇抵抗日寇侵略的决心。歌曲气势磅礴、斗志昂扬,在内容上将中国共产党比作太阳和自由,将团结一致、坚持斗争与建立新中国和新社会进行了紧密联系,既教育了广大人民,也表达了只有坚定不移地跟着中国共产党才能获得幸福美好新生活的哲理。
 
  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由曹火星作词作曲,创作于1943年秋季晋察冀平西抗日根据地。此时,抗日战争一开始转入反攻阶段,抗战的胜利已初显曙光。然而就在此时,国民党蒋介石为了独占抗战的胜利果实,抛出了“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的言论,试图为今后的专制与独裁制造舆论。对此,中国共产党于1943年8月25日在《解放日报》上以“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为题发表了社论,以铁一般的事实对国民党的言论给予了严厉的驳斥。
 
  结合自己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从事革命斗争的亲身经历与感受,作为文艺工作者的曹火星于10月创作出了这首形象生动地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后经毛泽东亲自修改,在“中国”的前面添上了一个“新”字,并将歌词做了小幅改动。这首歌曲用群众的语言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衷心拥护,唱出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并带领人民走向新的幸福生活的心声。歌曲创作不仅在当时十分符合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道出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广大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并建立起全新的社会与国家的真理。因此,这首歌曲真切地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并得到了根据地军民的热烈相应与欢迎。作品一经问世,立即在各抗日根据地广为流传,在后来的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里,始终成为歌颂中国共产党和表达人民群众对党真挚情感的代表性群众歌曲。
 
  歌曲《解放区的天》由刘西林于1943年根据冀鲁民歌曲调填词而成。这是一首抗日战争时期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进行“三三制”政权改革的歌曲。
 
  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成功地创建了独具特色的“三三制”政权形式,即在根据地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成员中,中国共产党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及其他分子大体各占三分之一。这种新的政权形式,是对有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传统的国家实行民主政治改革的伟大尝试,与国统区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新型的政权形式,也大大促进了延安各项事业的发展,吸引了大批民主进步人士、青年学生奔赴延安。与国统区的白色恐怖、黑暗统治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却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里,实行了一系列的民主政策,人民真正翻身做了主人。这里的人“不论男女都是制服,女子学生装短发,都代表十足的朝气。当地老百姓,衣服也都很整洁,衣料是蓝或白的土布。绝对没有褴褛污秽的流浪者。”而中国共产党的诸位领导人,“这几位先生都是从沉静笃实中带着些文雅,一点没有粗狂傲慢的样子。”(黄炎培的《延安归来》)
 
  1943年春,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导下,刘西林随战斗剧社到晋绥边区开展大秧歌运动,在山西兴县写出秧歌剧《逃难》,根据民间小调《十二月》填词创作出该剧主题歌《边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后在传唱中改为《解放区的天》。歌曲欢快热烈,唱出了广大翻身得解放的劳动人民的心声,把人民群众朴实无华,却是发自心底的对新政权的拥护和翻身解放的那种扬眉吐气的喜悦表达的淋漓尽致。
 
  (二)品读红色经典歌曲中的社会主义革命与火红的建设年代
 
  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是1950年11月25日由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第一师26团5连指导员麻扶摇作词,时任中国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周巍峙作曲的军歌。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后,为保家卫国,新中国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入朝参战。参战前夕,一面开展战前练兵,一面进行思想政治动员。战士们认清了美国妄图以侵占朝鲜为跳板进而侵略我国,妄图把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里的罪恶目的,个个怒火中烧,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制止侵略、保卫和平”,“抗美援朝,保卫国家”的炽烈愿望。夜晚,作为政治指导员的麻扶摇,趴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将战士们发自内心的誓言记录下来,写成一首出征诗《打败美帝野心狼》,在第二天团、师的誓师大会上,麻扶摇将这段文字作为誓词,写在黑板上。此后,这首诗便在志愿军部队广泛地传播开了。1950年11月25日,时任中国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周巍峙从《人民日报》上看到麻扶摇所写的出征诗《打败美帝野心狼》,深受其中的英雄气概所感染,便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当天很快谱出了曲。同时,他把“抗美援朝鲜”改为“抗美援朝”,并以诗中最后一句“打败美帝野心狼”为题,署名“志愿军战士词”、周巍峙曲,并最终改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尽管这首出征诗只有短短的43个字,却成为了新中国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它唱出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志气、骨气、底气,也给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以极强的必胜信念,唱着它,我英勇的人民志愿军在国力、军力、装备等各方面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打败了貌似强大的联合国军,从而使西方侵略者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歌曲《歌唱祖国》是由王莘作词、作曲,于1950年9月创作的一首爱国歌曲。1950年9月15日,王莘从天津到北京去购买乐器。返程路过天安门时被金色晚霞笼罩的天安门广场吸引,抬头看,一面鲜红的国旗在霞光中高高飘扬,令人心潮澎湃,32岁的王莘灵感突现前面四句歌词脱口而出。王莘登上返津的火车,思绪如飞,边唱边写边打拍子,歌词与曲谱几乎同时喷涌倾泻出来。回到家时,王莘与妻子王慧芬同声哼唱,王莘连夜一气呵成地写完第二、三段歌词。1951年9月12日,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政府令,要求在全国广泛传唱《歌唱祖国》。歌曲已经成为中国各种重大活动的礼仪曲、开场曲或结束曲。这首歌曲因其明快雄壮的韵律而广为传唱,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各种重大活动的礼仪曲、开幕曲或结束曲,素有“第二国歌”之誉。它将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壮丽画卷犹如浓墨重彩勾画得淋漓尽致。
 
  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由姚筱舟1958年作词、朱践耳1963年谱曲。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我国不仅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了复国民经济,而且顺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奠定了工业化基础,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是近代以来难以想象的伟大成就,翻身的中国人民由衷地感激和歌颂中国共产党。1958年夏夜,姚筱舟创作出了《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诗作,诗歌发表在1958年6月26日第八期《陕西文艺》杂志的《总路线诗传单》专栏。1962年,辽宁的春风文艺出版社将其编入《新民歌三百首》。当时正在沈阳当兵的雷锋看到这本书,便把这首诗抄在自己的日记里。雷锋在日记中将原作的“母亲只能生我身”改为“母亲只生我的身”,将“党号召我们闹革命”改为“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1962年,雷锋因公殉职。在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号召下,全国掀起学雷锋热潮。上海音乐学院教师朱践耳在雷锋日记中读到了这首小诗的前两段,随即谱成曲子,并交给正在上海音乐学院深造的藏族女歌手才旦卓玛演唱。歌词质朴感人,旋律动人心弦,表达了人民对党的深情,是流淌在人们心中的歌、难忘的旋律。
 
  几十年来,它激荡过几代人的心扉。这首歌曲几经辗转,流传于世。是共产党的深情感染,姚筱舟将情义抒写;是歌词动人,雷锋同志将它记录;是故事感人,朱践耳将它谱曲;是情真意切,才旦卓玛将它唱响。正是因为它是人民自己的歌,是人民群众心中的歌,才能过去这么多年始终深入人心。它饱含人民群众对党的一往情深,它必会被中华儿女世代传唱,万古流芳。
 
  歌曲《社会主义好》由希扬作词、李焕之作曲,是一首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诞生的革命歌曲,也是新中国50年代最流行的革命歌曲。这首歌曲曾被选为十五首革命歌曲之一,收入《革命歌曲大家唱》之中,教育和影响了新中国几代人的思想和成长。
 
  20世纪50年代的新中国,人民政治上翻身解放,在党的领导下,焕发出前所未有建设热情,党和政府与人民上下一心、同心同德致力于国家建设:通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出了军威国威;通过十大民主改革措施,荡涤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通过“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身处当时时代的歌曲作者以朴实的语言,浑厚的旋律和直抒胸怀的手法,表达了新中国人民对党、对社会主义的真挚感情和对“社会主义一定胜利,共产主义社会一定来到”的自信。高度颂扬了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的人民新中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唱出了全国人民坚决跟定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
 
  歌曲《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由付林作词、王锡仁作曲,创作于1976年。从歌词到曲调都自然平和、朗朗上口,朴实得就像说话一样,一改歌颂领袖的歌曲唱起来硬、高的调子,给听众一种耳目一新的惊奇和喜悦。
 
  1976年是共和国历史上最为悲痛的一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7月6日,朱德委员长与世长辞。7月28日,一场举世震惊的大地震将唐山夷为一片废墟,死难同胞达24万。这一年,哀乐之声在华夏大地此起彼伏,哭声不绝与耳。9月9日下午4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万分悲痛的心情对外宣布,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导师毛泽东主席于当天凌晨0时10分在北京逝世。这一日,从熙熙攘攘的城市到空静偏远的乡村,从懂事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眼泪如汪洋大海决堤。撕心肺裂的哭喊撼不动主席的回归,国家的命运牵动着亿万儿女的心。然而,人民必须回归现实,国家必须向前进步,海政歌舞团付林、王锡仁化悲痛为力量,将对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深深思念化作了歌曲《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歌曲不是简单、单纯地去变现一种悲情、沉痛,而是回归了对毛泽东主席的热爱和敬仰,完全摒弃语录似的口号,与“文化大革命”以来歌曲作品高、硬、尖的要求,富有真情实感,平实朴素,唱出了人民对毛泽东主席的无限敬仰和怀念。品味该曲,仿佛毛泽东主席并没有离开人世,而是就在听众身旁。
 
  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由生茂作曲、吴洪源作词,创作于1963年,1964年5月,该曲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第三届文艺汇演优秀奖。
 
  雷锋,解放前是一名孤儿。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他入学读书。参加工作后,多次当选为劳动模范。1960年参军,两年多的时间里,立功三次,还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和节约标兵。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1963年初,他的优秀事迹公开报道。雷锋的一生虽然没有创造惊天动地的英雄伟绩,但他把自己生命的每一分热、每一分光都无私地奉献给人民,以对人民的真诚与火热的赤子之心和自觉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实际行动,谱写了壮丽而辉煌的人生乐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贯穿在雷锋一生中最突出、最动人、最完美的主旋律,也是雷锋精神的核心内容,它既反映了雷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崇高的共产主义品德和风格,又反映了雷锋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杂志中首先刊登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刊登了毛主席的题词手迹。第二天,《解放军报》又首次刊登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同志的题词手迹。《中国青年报》随即转载。以后,陈云、叶剑英等同志也为雷锋题了词。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共产主义精神品质。从此,学习雷锋的活动在全国展开,而且不管政治形势如何变化,雷锋精神却经久长存。“向雷锋同志学习”逐渐成为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动员口号。
 
  就在发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题词当天上午,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团长晨耕、政委王引龙召集全体同志传达了毛泽东主席的题词,文工团曲作家生茂和词作家吴洪源当天就谱写了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该曲曲调纯朴简练,鲜明生动,成为雷锋精神的写照。
 
  (三)红色经典歌曲中的中的改革开放时代
 
  歌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是1979年的电影《甜蜜的事业》主题曲,由秦志钰等作词、吕远唐诃作曲、女高音歌唱家于淑珍演唱的歌曲。这首歌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这首歌曲还登上了1984年央视春晚的舞台。
 
  20实际8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万事万物都散发出蓬勃而生涩的活力,各行各业都迎来了飞速的发展。这是一个生机勃勃、对未来充满期许的时代。创造活力四射、奋斗激情喷发、青春奔放向上是这个年代的显著特点。经历了十年动乱,耽误了青春的人们,在属于中国的春天里开始了对爱情的追求。歌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正是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特别积极向上且又充满了浪漫情怀,歌颂了在党的领导下,80年代青年奋进新长征的浪漫生活。
 
  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是20世纪80年代初流行的歌曲,由陈晓光作词、施光南作曲、彭丽媛演唱,曾经作为共青团中央推广的歌曲之一,并作为1984年国庆”建国35周年大庆”活动的集体舞歌曲,在八十年代的青年当中影响很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农村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特别是出现了农民自发形成的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包产到户。中央多次下发文件,巩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在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我国广大农民获得了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在短短的几年中,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短时间内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村到处呈现一番生气勃勃的景象,广大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为了反映农村这一深刻变化,1982年,作曲家施光南与词作家晓光一起满怀激情与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赞颂与希冀写下了这首歌。歌曲乡土气息歌词朴实、曲调优美流畅上口,通过对家乡充满希望的田野的赞美,抒发了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生产责任制改革后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歌颂了新生活,歌颂了新时代。歌词把希望和未来巧妙地结合起来,既歌颂了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变化、新面貌,又憧憬着富裕、兴旺而幸福的未来。
 
  歌曲《春天的故事》是由蒋开儒和叶旭全作词、王佑贵谱曲、董文华演唱的歌曲。该曲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代表曲,先后获得了中央电视台第二届音乐电视大赛金奖、中宣部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金钟奖等奖项,成为获得国家奖项最多的歌曲。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在他的指引下,我国的改革开放画卷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逐步展开。该曲以改革开放领路人邓小平两次南巡为主线,歌颂了邓小平以高瞻远瞩和远见卓识的政治眼光与智慧,引领着全国人民建设现代化强国,共同奔向小康社会的魅力前景。该曲写法通俗,充满生活气息,比喻清新贴切而又充满深情,写出了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和对小平同志的崇敬,是真正的百姓心声。该曲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记下了深圳乃至整个中国的变化。
 
  歌曲《走进新时代》是由蒋开儒作词、印青作曲、张也演唱的歌曲,歌曲发行于1997年4月。1999年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
 
  1997年,邓小平逝世后,为将其开创的改革开放大业继续深入下去,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党的十五大,这次大会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路线胜利前进,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大会。大会的最大贡献,是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胜利实现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进而在21世纪开创更加壮阔、更加辉煌的前程产生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歌曲《走进新时代》为我们展现了党和国家第三代领导集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和信念。它旋律动人正气、歌词真挚朴实,充满爱国主义精神,歌曲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赞颂,展示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坚强决心和信念。尤其是在主题陈述的过程中巧妙地将《东方红》《春天的故事》两首歌曲的旋律融入其中,艺术地概括了党的历代领导人带领全国人民从过去到今天,又从今天走向新时代光辉未来的历程,表达了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共同奔向新时代的心声。歌颂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和无限智慧,表达对国家领导人和中国共产党的爱戴和尊敬之情。
 
  歌曲《天路》由屈塬作词、印青作曲、韩红演唱,歌唱青藏铁路修筑故事的歌曲。
 
  为给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运力支持,同时进一步增加内地和西藏紧密的联系和交流,增强民族团结,保卫国土安全,党和政府决定修建青藏铁路。青藏铁路分两期建成,一期工程东起青海省西宁市,西至格尔木市,于1958年开工建设,1984年5月建成通车。2000年年初,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启动,东起青海省格尔木市,西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全线路共完成路基土石方7853万立方米,桥梁六百七十五座、近16万延长米;涵洞2050座、37662横延米;隧道七座、9074延长米,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成为沿线基本实现“无人化”管理的世界一流高原铁路。青藏线大部分线路处于高海拔地区和“生命禁区”,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三大世界铁路建设难题:千里多年冻土的地质构造、高寒缺氧的环境和脆弱的生态。建设者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牺牲,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最高的火车站,最高的的铺架基地,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高原冻土铁路最高时速,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对改变青藏高原贫困落后面貌,增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促进青海与西藏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001年,北京曲作家印青和词作家屈塬,来到青藏铁路施工现场采风时发现,铁路工人和藏族群众都把青藏铁路形象地称为“天路”,歌曲《天路》由此创作出来。歌曲唱出了西藏人民渴望开通青藏铁路的愿望,讴歌了我国铁路建设者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让西藏人民拥有通向祖国各地的铁路线,圆了西藏人民多年梦想的伟大建设实践。
 
  三、红色经典歌曲的巨大影响和魅力
 
  红色歌曲是革命历史的记录,其中不仅饱含着革命理想,而且还体现了革命信念,内容积极健康、情感真挚,优美高亢的旋律令人鼓舞,可以说是精神力量源泉、心灵磁场。它仿佛把人们带到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带到那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让人们在追忆那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而奉献青春热血乃至宝贵生命的英雄的同时,生发出一种豪迈的激情,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一首首红色歌曲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唱响了时代的主旋律,鼓舞着一批批中华优秀儿女奋勇前进。红色音乐旋律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充满温暖和激情,一首首振奋人心的红色经典歌曲也是每一位中华儿女最激情的呐喊。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不屈不挠,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完成伟大复兴的决心和行动。一首首铭刻时代背景的革命歌曲汇聚成一股伟大精神力量,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谱逐渐清晰,生动阐释百年来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党委委员 宣传部长 法学博士 季荣臣教授)

责任编辑:贺莹莹

浏览次数:

相关阅读:

Haedu声明: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查看本站免责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