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县特殊教育学校:“育”见成长 共筑和谐课堂
3月19日上午,光山县特殊教育学校康复工作室迎来了本学期首次专题活动,文莉老师聚焦 “课堂扰乱行为的干预策略”,为教师们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实用的方法。
文莉老师以“课堂扰乱行为”为切入点,细致阐述了如何运用干预手段引导学生逐步改善行为模式。她明确指出,课堂上的不当行为不仅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还可能对其他同学的学习造成干扰。因此,教师们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实施精准且有效的干预措施。课堂扰乱行为表现多样,从学生自身来看,学生借此吸引关注、调节内在需求或逃避学习任务。从生理因素分析,像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自闭症等特殊病症的学生,因神经活动特点,难以适应常规课堂的低刺激环境,更易出现此类行为。在家庭教养层面,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如父母忽视或期望过高,以及教学方法不契合学生也会间接引发课堂扰乱行为。文莉老师强调,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面对这些棘手难题,文莉老师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干预策略。在教学规划上,教师要依据学生个体差异,量身定制教学目标与内容,如准备难度分层的学习资料、将知识拆分成趣味模块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管理层面,重视常规建立与强化,活动前明确规则、过程中适时提醒,助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同时,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积极行为,及时给予言语表扬、小贴纸奖励等正向反馈,强化正面表现,减少对扰乱行为的过度关注。对于问题行为严重的学生,开展专门的良好行为训练,帮助他们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需求。
对于家长,文莉老师也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家长要改变对孩子的忽视态度,多陪伴孩子,关注他们的日常进步,及时给予鼓励。调整对孩子不合理的期望,注重孩子的学习过程而非仅仅关注结果。当孩子在课堂上的扰乱行为减少时,给予适当的奖励强化改变。引导他们用恰当方式表达需求。
为了让教师们更好地理解如何在实际中应用这些策略,文莉老师分享了自闭症儿童小天的案例。小天在课堂上常常通过拉扯窗帘、制造噪音等方式来引起老师的注意。经过教师团队的细致分析和讨论,为小天设计涂鸦、拼图等个性化学习活动,安排家长课堂陪伴,增加课间活动量以帮助他发泄多余的精力。这体现了精准干预的效果,也表明针对不同孩子要灵活调整策略。
活动最后,校长郭元胜对此次活动进行全面总结,他指出处理课堂扰乱行为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并鼓励全体教师要保持耐心,积极应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行为,并通过不断的尝试和调整,找到最适合学生的干预方法。
(通讯员 曹燕 供稿)
责任编辑:haedu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