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总书记足迹,牢记领袖嘱托——郑州大学举行暑期行走大思政实践活动
[
豫教思语微信公众号
]
作者:
2022-06-30 17:04:59
|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年,黄河母亲孕育了无数生命,她看着人类的火种在这片大地上繁衍生息。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于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赴河南考察调研,多次作出重要讲话、重要指示。2019年9月17-18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参观了黄河博物馆、黄河国家地质公园等地,并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强调“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6月14日至15日,在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统一安排下,郑州大学党委宣传部、校团委组织学校30名青年师生参加“寻访总书记足迹 牢记领袖嘱托”暑期行走大思政实践活动,走进黄河博物馆、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寻访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重温殷殷嘱托,在行走中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在黄河博物馆的合影

各位师生分享自己此行的感悟与收获

鉴往知来,感知母亲河的发展变迁
6月14日下午,由郑州大学优秀辅导员代表、优秀思政课教师代表、优秀青年教师代表、优秀青年大学生代表组成的队伍寻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来到了黄河博物馆,开启了探寻领袖足迹的黄河之旅。

在黄河博物馆的合影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博物馆是万里黄河的一个缩影,共分为流域地理、民族摇篮、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谐之路五个展区,通过图片、录像、图表、工程模型、实物标本等向观众展示和介绍了黄河的地理、地貌、气候等自然概况,人类活动所产生的黄河文化,以及水旱灾害、河患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黄河远景规划等丰富的内容,为了解黄河历史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如今,黄河博物馆已成为弘扬黄河历史文化,传播水利科学知识,宣传人民治黄成就,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场所。
在黄河博物馆,老师和同学们参观了博物馆展品,学习关于黄河的水文知识、黄河与中原文化的历史渊源、黄河治理的历史,并在习近平总书记来访时驻足最久的第三展厅聆听为习近平总书记作讲解的讲解员张笑蕾老师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时的情景,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这条母亲河的深刻关注以及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鉴故而知今,见黄河而知天下。读懂了黄河的发展史,才能读懂中华文明史。参观黄河博物馆后,师生们席地而坐,分享了自己对此行的感悟与收获。

各位师生分享自己此行的感悟与收获
2020级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生高昀泽分享了自己的感悟:“有句俗语说黄河是‘两年一决堤,百年一改道’。但是令我最惊讶的是,我们共产党在黄河治理、开发、保护、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书写了黄河安澜的伟大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17日来到黄河视察工作,第一站就是黄河博物馆,然后前往黄河国家地质公园进行了实践考察,最后召开座谈会。从黄河博物馆的历史角度,到黄河国家地质公园的实践角度再到座谈会的理论角度,从历史到实践再到理论三步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次考察是对黄河、对河南的一个全方位考察。”

高昀泽分享自己的感悟
远眺黄河,感受忧患河的岁岁安澜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15日,师生一行来到了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临河广场,远眺黄河郑州段的滚滚河水,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治黄的历史,深切感悟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也正是在这里远眺黄河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70年来,党领导人民开创了治黄事业新篇章,创造了黄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真正实现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黄河三年两决口的惨痛状况。漫步在习近平总书记曾走过的道路,看着曾经荒芜的泥滩今已布满植被,曾经裸露的黄土山今已披上绿衣,同学们真切感受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黄河流域治理波澜壮阔的历程以及这些年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成效。

师生眺望黄河
随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郑丹群在这里给师生们上了一堂身临其境的思政课。身处黄河岸边,同学们仔细倾听郑老师讲解黄河的历史,深刻感受到黄河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大家纷纷表示这样的思政课将理论讲解与身临其境融为一体,让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收获满满。
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郑丹群发现,同学们对这样的思政课形式喜闻乐见。对此,他表示:“让思政课堂走出校园,与实践结合、与生活结合,是大学生深入社会、认识国情、磨炼才干、养成品格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重要手段。这样的活动让他们更有参与感和获得感,大家觉得很有意思,思政课也上得有‘知’有‘味’;同时,这也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部门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单位形成工作合力,实现‘大小思政’协同育人功效。”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郑丹群为大家上思政课
“这一次,我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走近黄河,亲近黄河,让我对黄河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了解,也更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黄河的‘爱之深,则为之计深远’。作为一名郑州人,我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记得小时候跟着父母到河边去玩,我好奇地问:‘这条河为什么叫黄河?’爸爸‘一碗黄河水,半碗黄河沙’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这次我走进黄河博物馆,详尽了解了黄河的前世今生,尤其是在党的领导下,黄河由过去水患频发到如今岁岁安澜,随着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也大幅缩减,流域内有些河段甚至已经‘脱黄’。我回去一定要把这些讲给爸爸听。走在黄河岸边,‘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话语犹在耳畔。黄河,滋养了泱泱五千年华夏文明,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作为新时代青年,保护母亲河,责任重大。我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不忘初心、勇毅前行,将所学转化为所用,讲好黄河故事,传播黄河文化,以青春之我,与祖国同行,朝着更美好的明天去奋斗。”数学与统计学院本科生高乐岩这样分享自己的感悟。

高乐岩分享自己的感悟

师生共唱《黄河大合唱》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书记胡树飞分享感悟

师生大合照

高乐岩分享自己的感悟
知行合一,践行青春的时代使命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激昂的歌声在活动的最后一站——炎黄二帝广场响起。黄河之水,磅礴难挡;黄河之水,浩荡难挡;黄河之水,永不干涸。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师生们追溯黄河之源,也探寻着华夏文明的根底。

师生共唱《黄河大合唱》
本次“寻访总书记足迹,牢记领袖嘱托”暑期行走大思政实践活动成效显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郑州大学师生通过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路线,深入学习了“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及“为什么说治黄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治国史”这两个重大议题。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面对浩浩汤汤的黄河,同学们不禁发出感叹:黄河的蓬勃气势令人敬畏,中国共产党的治黄成效令人敬佩!观察着黄河流域的人文风貌,同学们窥见历史文明的足迹,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治黄的坚定决心。从第一个机构的成立到三门峡、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建设以及从安澜河到幸福河的历史性的转变都印证着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这条河的岁岁安澜”。
郑州大学团委书记王景涛表示:“学校高度重视此次活动,希望以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带领广大青年学生用理论武装头脑,于‘润物细无声’中加强青年学子的理想信念教育。希望同学们通过此次活动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我们黄河的文化,特别是黄河这条母亲河对中华民族的滋养和哺育,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治水、治沙、治污70多年,黄河安澜的伟大成效,让黄河这条母亲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牢记嘱托、践行使命,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书记胡树飞说:“我们要引导青年学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认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全面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做新时代美丽中国的建设者。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基层团委书记,要多多策划和参与这样的活动,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明确思政课教学的重点和青年工作的方向。”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书记胡树飞分享感悟
郑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师袁昊姝感慨道:“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但在我心底,还有一个温柔的声音,那就是,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更是我们的家,是所有中原儿女绵延不断的故土深情,是给予我们力量、滋养我们前行的根和魂。今天我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亲近黄河,因为了解,愈加热爱,让我们心手相连,与黄河和谐共生,使我们的母亲河成为中华民族长长久久的幸福河。同时,以本次活动为契机,与大家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四次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我愈加真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这块中原大地和亿万人民给予了太多的深情,无论是对黄河治理的关心、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还是对农业发展和粮食问题的关注,都让我们愈加深刻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发展的深厚情怀和远见卓识,愈加清晰地认识到我们肩负的责任之重。这是领袖深沉的关爱,更是我们奋斗的激励。希望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不忘初心,勇毅前行,从做好这张闪亮的黄河名片做起,讲好黄河故事,传播黄河文化,发挥属于我们的光和热,以青春之我,与国同行,朝着更美好的明天去奋斗,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师生大合照
黄河,从历史深处走来,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心魄,成为了中华民族代代相承袭的品格和精神。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治黄几千年,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实现了对黄河真正有效的治理,从“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到“70年不决口,20年不断流”,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我们才能实现治黄事业的伟大跨越。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郑州大学组织青年师生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郑州的足迹,采取“走、访、拍、讲、写”等形式进行,让师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师生要积极弘扬黄河文化,凝聚精神力量,葆有斗争胆魄,当“战士”不当“绅士”,迎着困难上,卡着压力冲,勇于做疾风劲草、当烈火真金;要提升斗争本领,在经受风雨中长见识,在摸爬滚打中增才干,在不断历练中壮筋骨,锻造担当作为的真本事;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到知行合一,以实际行动传承黄河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态度扛起青年责任,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之中,自觉与国家和民族共奋进、同发展,更好地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责任编辑:王逸博
浏览次数:次